年终岁末,总结一下年度行业发展情况,也算是因循旧例。
本期宇辰网采访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无人系统研究院工程师杨炯,看看他对目前的无人机行业究竟有些什么样的看法,为保持采访“原味”,本文采用了语言记录,行文类似自叙的方式。
如果一定要说说如何看待目前的无人机行业,今年肯定是困难的一年,比去年困难得多。贸易战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影响资本。无人机现在要么靠投资活着,要么依附于其他实业,贸易战影响两个事,第一是投资人没钱了,第二个实业下滑,这两个事都会影响到无人机行业的发展。
我认为无人机未来发展有三个发展方向:寻找长线资本投入,小步慢跑,以及依附于其他实业。现在对于很多企业来说,主要是没钱,靠花别人的钱,老板愿意投入,就一直干着,期待哪天无人机能火了。但事实上现在除了做配件的,基本上都很难养活自己。这种状况可能在二到五年左右会有改变,因为国家已经在下手推这件事了,现在属于技术刚开始入门的时候,整个社会正在工业化的过程中,需要有一个无人机的应用方向来带领所有无人机厂商进入工业化的水平、提升一个层次。
现在属于要“开门”的时间段。
我所谓的“开门”是指,至少大家拼杀过一轮。你说植保算不算“开门”了?植保还没“开门”,因为总共的保有量也才几万架。当生产植保机的厂家从一两家变成几十家,再从几十家变成两三家,然后这两三家的供应链是成熟的,通用的东西都是没有垄断性的东西,核心部件和软件都是自研的东西,如果达到这个程度,可以算工业“入门”了。换句话说,剩下这两三家都得是大僵、极飞这个水平,但现在像大疆极飞这样的厂家就两家,还没到出几十个大疆极飞,它们之间再博弈的阶段。
现在的情况是,在植保领域,大疆极飞已经达到我说的这个水平,其他的所有厂家你可以看,用的所有东西其实都是差不多的,可以算一家。如果像大疆极飞那样水平的企业出现几十家,它们之间拼杀一下,最后剩下两三家,这个时候,无人机工业就算开启了。不过这个阶段目前看还早,两年以内不可能,至少三到五年吧。就算农业部持续投入,也要三到五年。
你看过电动汽车吧,电动汽车作为介入生活的需求量很大价值又很高的东西,国家带了这么多年才带起来,现在才刚“开门”。去年大批的电动汽车企业死掉,这就“开门”了。植保也一样,等到大批具备大疆极飞这样级别的企业竞争一轮之后,才能算“开门”。
这样说岂不得猴年马月?其实不用猴年马月,你看电动汽车,国家投入多少钱?一辆车恨不得补一半。今年要困难点,不光是贸易战,本身全球工业下行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过了这个坎,中国就会重新恢复状态,开始带动企业。所以,贸易战不是主要原因。中国正好是转型期,不怕这个(所谓打击产业链)。不管是工业下行还是打贸易战,死掉的那些都是价值相对较低的。它们的产品没有溢价空间,利润不足,所以经不起折腾。这种厂商的产品利润薄到什么程度?薄到这个企业只能膨胀不能缩小,一缩小就可能死,这样的企业死掉了,对整个国家的工业技术水平影响有限——大多以纯粹来料加工为主,也可以说是工业生产的最底层劳动力密集产业。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死掉的都是这种企业,真正的高科技企业出来的东西如果说有百分之百甚至百分之一千的利润,还怕打贸易战吗?我站在食物链顶端,是不会怕打贸易战的。
无人机行业现在虽然发展情况看起来不算好,但会有起来的一天,也许是两年以后吧。江山代有人才出,中国不缺人才。二到五年之后,也许要先死光一轮,但不会是那些有核心技术的企业,像做电机电调电池无线电材料的,死不了。总之上游死不了,刚需还在,市场对无人机的需求还在,哪怕很多厂家蒙人,这一茬过了下一茬,下一茬完了下下一茬。但上游这些东西是刚需,不管中游谁做,上游一直都是这几家,都要用这些东西。比如做电机的某企业,推什么套装下面就会按照它的套装去做,已经到了这个程度。而且它有规模效应,不管谁用,都是用它一个型号的东西。上游有量,但中游没有量是厂家自己的问题,反正最后都得来买上游的东西,它们是无人机行业的基础。
中国现在的无人机供应链已经是全世界轻小无人机的基础,无人机动力系统在中国已经形成规模效应。但无人机无线链路还是一个空白,相信也会逐渐形成规模效应。
更多无人机行业资讯,请关注宇辰网微信,扫描下方二维码免费阅读。